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再研究
发布时间:2007-11-27 点击数:1413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高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各项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预 ...
高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各项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预算编制方法落后。过去预算编制方法主要是采用基数增长法,也就是增量预算法,这种方法以上一年的实际支出为基础,考虑下年度影响财务收支的各种因素来确定新年度的预算。这种方法有两个不可避免的缺点,一是掩盖了上一年度的各种不合理支出,二是预算基本一年比一年提高,节约使用经费的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第二,收入难以准确预计,预算管理中的收入信息失真。由于高等学校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分散化,编制预算时很难做到收入预算的准确、全面。另外,由于不及时清理收入项目,或者科研项目开了收据但长期不入账,造成收入预算失真。预算支出调整的随意性也是导致高校预算缺乏刚性的重要愿原因。高校的很多院部处领导平时使用资金缺乏计划性,节约意识不强,以至于到每年九月新学年开始时,经费就只能应付诸如电话费、印刷费等基本支出,打报告要求追加经费,结果导致调整或追加预算经费,削弱了预算的约束力。 第三,高等学校“债务预算”管理规定不完善。随着高等学校规模的急剧膨胀,高等学校的银行贷款也快速增加,高校举债经营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没有在预算编制中得以很好的体现,预算平衡的原则难以实现。 第四,缺少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执行存在盲目性,监管存在真空。预算的执行和监管一直是很多高校的软肋,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和监控是今后完善和补充预算的最好办法,预算的控制力度不够、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不强,财务预算形同虚设,预算执行不利,导致监管流于形式。 二、完善高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预算管理的基础。预算编制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预算编制原则以及各校核算管理的需要综合采用零基预算、综合预算、定员定额标准法和绩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实行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新年度预算时,以“零”为基数,从整体出发,重新考察确定每一项事业计划的预算数;实行综合预算,指将科研事业费和基本建设的收支预算纳入预算编制范围内;实行定员定额标准法,比较适合于实行部门预算管理体制的高等学校;实行绩效评价法,指对项目预算本着实事求是、厉行节约的原则进行追踪问效,不仅仅关注项目经费总额,同时关注如何提高项目绩效,突出投入与产出的理财观念。要通过科学的编制方法,力求做到人员经费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来确定。 (二)制定适合高校新形势的预算编制原则,提高预算准确度。根据省厅关于编制年度收支预算的总原则要求,围绕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确立“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效益优先”等原则,准确掌握预算的基础资料,客观分析学校面临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基本预算定额,注重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增强预算编制的有效性。 各高校应编制正确的收支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有关收缴学费、创收等的办法,积极组织学校的各项收入,保证学校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并全部纳入预算收入管理。支出预算要根据教学评估的要求,从紧安排行政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加大对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按照人员费、财政专项、正常运转刚性支出、日常办公支出、学校发展专项的顺序来安排预算支出;要规范学校各责任单位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范围和支出额度,细化预算指标,规范预算基础工作。 (三)在预算编制中增加对学校债务预算的附注说明。目前,随着高校规模的纵深发展,高校的银行贷款金额也达到了空前的数额,由此而引发的财务风险逐渐显现,防范高校的高贷款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要从根本上控制和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债务预算管理机制和科学的决策、预警和报告机制,将高校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内,在预算中体现债务预算的内容,揭示负债给学校带来的资金偿付压力以及学校本身的承受能力,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学校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以便于学校统一调度和管理资金。 (四)建立完善的高校预算管理系统。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包括高校财务预算和高校责任预算。高校财务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其中支出预算由经常性预算、发展预算和递补预算组成,这些构成项目组成一个严密的预算体系。收入预算是高校在年度内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所取得的可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的非偿还性资金的收入计划,是学校完成事业计划的财力保证,主要反映学校依法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能力、来源结构和现存状态。 支出预算划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项目支出分为发展性专项和建设性专项。高校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各项支出具体项目属于人员经费支出的,应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标准及编制人数等计算编列;公用经费支出中有定额的,按定额计算编列,没有支出定额的,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测算编列。项目支出应根据学校财力和基本建设项目需要,在确保事业支出的前提下适度安排。高校责任预算体系是在财务预算编制的基础上,按照高校内部管理的要求将学校各单位划分为若干责任主体,将责任层层分解,分级负责,形成以责权利为主要内容的分权制管理方式,将财务预算分解为各责任主体的责任预算,从而建立起高校的责任预算指标体系。通过对责任预算指标的核算控制,绩效考核,开源节流,最大限度地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管力度,进行预算执行结果分析。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成立由校长挂帅,财务处长、审计处长等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或财经领导小组,统一对学校的各项预算事件、分配制度、执行调整、管理体制和责任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事项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在学校内部应该加强对预算刚性的认识,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关于追加预算和调整预算的一系列问题,都必须经过“提出申请——综合论证——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批准——主管校长审批——财务处追加调整”的严密的管理程序。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应急备用金制度应对学校重大及突发事件,各责任中心通过调整预留的机动费来平衡。年终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并提交学校党政联席会审议,最后向全校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财务处及各责任单位要及时总结和处理预算执行、预算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需改进的地方,建立预算执行预警系统,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和经验。 预算管理是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指挥棒”。与学校发展密切结合的预算管理系统是学校快速成长的“强心剂”。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效益意识、节约意识、风险意识,依法理财、精打细算,把预算管理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 参考文献: [1]刘士祥:《高等学校财务与审计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十个问题》,《财政监督》2005年第6期。 [3]杨明君:《浅议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事业财会》2006年第2期。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