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审计论文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探析
作者: 冯 浩 胡书君 编辑:admin 财会通讯 发布时间:2008-04-15 点击数:1355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就是运用一定的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运营状况和经营业绩所进行的评价。在当前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的条件下,国有企业与其他国内外优秀企业在 ...
  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就是运用一定的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运营状况和经营业绩所进行的评价。在当前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的条件下,国有企业与其他国内外优秀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最重要的差距就是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责任不明确和经营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就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目前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主要依据的是2004年初开始实施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本文拟就《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提出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特点和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方法。
一、当前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特点

  (一)注重考察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   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中的指标主要分为基础指标和分类指标两大类,前者又包括年度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四个指标。其中年度利润总额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主要反映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规模;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体现了经营效率最优化原则,主要反映国有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则反映了国资委作为出资人所关心的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问题;三年

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反映出国有企业的长期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这些指标都充分地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并且有利于不同国有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考核体系中也根据不同行业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分类指标以体现行业特点,如工业企业的分类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指标,一是成本费用总额占主营业务的比重,二是流动资产周转率,三是主要产品产量的指标。通过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的设置,即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基本状况,又比较科学地体现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经营特点,从而合理地评价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体现了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
  (二)企业经营考核的长短期结合   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将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基本指标中的年度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注重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同时注重考核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水平。而任期考核指标基本指标中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则注重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的考核,侧重于考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长短期相结合后,对于负责人的考核就不仅是短期盈利能力的考核,而是将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并且注重从长远的角度对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进行考核。这符合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保证了国有资产长期、持续的保值和增值。

  (三)考核指标规范且实用   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中的基本指标多为企业财务核算中经常用到的指标,表达方式简单易懂,也比较容易从企业的财务报告中获得原始数据,且易于计算。如基本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企业考核当期的净利润/平均净资产,其中企业考核当期的净利润通过企业的年度利润加上经核准的企业当期消化以前年度潜亏即可计算得出,而平均净资产则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得到。另外,分类指标在选取的时候也大多选取财务指标,尽可能少的选用统计指标,如上文提到的工业企业分类指标中成本费用总额占主营业务的比重和流

  动资产周转率等都是财务指标,只有主要产品产量指标是统计指标。因此,指标体系设置体现了考核的规范性和可量化原则。
  在考核标准的选择上,考虑到国有企业个体差异大,即使是同行业企业的产品结构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把各企业预先确定的业绩考核目标值作为业绩考核标准,保证了业绩考核指标的规范性和实用性。尽管当前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实现了国资委要求的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目标,并且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控制力。但是经过三年的实践,也暴露出来了当前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一些问题。
二、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与行业内相关公司的横向对比   由于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把预先确定的业绩考核目标值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有可能导致国企负责人经营管理目的只是完成既定的目标,缺乏与国内同行业优秀企业甚至是大型跨国企业进行竞争的动力,从而丧失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机遇。目前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资产经营质量和效率虽有所提高,但远达不到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与行业相关公司进行横向比较,才能真实充分地反映企业在动态发展环境下的企业资本盈利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和长期发展能力状况等内容。在当前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条件下,只有通过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够推动国有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壮大国有企业的规模。与行业内相关公司的横向比较,有利于企业负责人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状况,并通过全面系统地剖析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地判断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真实状况,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二)过分依赖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尽管有其易取得、易计算等优越性,但是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一是作为计算财务指标基础的财务数据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较容易受到人为影响。特别是在目前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与其薪酬挂钩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企业负责人为了应对考核,人为操纵企业利润的情况。另外,财务指标是一个比较滞后的指标,只能说明企业过去的行动取得了那些结果,至于驱动企业向前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却没有得到体现。如传统的财务数据过分的注重企业经营业绩中可直接计价的因素,忽视不可计价的因素。又如企业在长期经营中获得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等有利于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都没有在考核指标中体现,从而没有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此外对于市场占有率、质量与服务、生产管理、顾客满意度等这些在当前竞争环境中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非可计价因素,亦不在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范围内,因而没有能够科学合理、真实地反映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和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三)没有充分体现企业创新能力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的国有企业,应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但技术创新在较长时间内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影响当期经济效益,另外,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有一定的周期和风险,有若干年见不到成果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但是从长远战略眼光来看,创新则是企业保持长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比简单的有形资产投入更为有效,但是这些重要的因素没有通过相应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表现出来。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负责人为了保证短期内的经营业绩而减少长期的技术投入和创新,这与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四)国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充分体现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起源于欧洲,现在西方社会在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估时已经将社会责任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由于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国家,决定了国有企业不仅仅要完成一定的经营业绩,也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这里的社会责任并不是指国有企业在改革前所承担的一部分社会功能,而是在对诸如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环境保护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国有企业更能够发挥体现国家政策的“窗口作用,做以人为本,创建和谐企业的表率,保证国家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如果国有企业所做出的贡献就不能够通过当前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现出来,因此就有可能导致国有企业负责人为了应付经营业绩考核而忽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改进方法
  (一)增加衡量相关行业发展状况的横向比较指标   选取国内同行业、产品结构类似的优秀企业作为目标,选择能够反映企业盈利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和长期发展能力状况的重要财务数据进行横向比对,对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和负责人确定本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的发展状况十分重要。通过和优秀企业的比较更有利于国有企业负责人明确本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低效率运营的症结所在,确立经营管理的“目标”。由于对比指标体系侧重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具体的对比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在收集了国内同行业、产品结构类似的企业或者部门的数据后(国内没有相类似的企业可以采用国外企业的数据),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出行业平均水平和行业领先者的水平,然后将国有企业的相关指标与之对比,明确国有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的位置,找到国有企业和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差距所在,为国有企业负责人提高经营业绩提供方向。

  (二)提高非财务指标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   许多与企业长期发展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尽管带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但是对于正确评价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十分重要。除此之外,一些非财务指标更为出资人评价企业经营提供了一个对企业当前盈利能力的侧面验证,为企业盈利的可持续性和增长能力的估计提供了依据。笔者认为,以下的几个非财务指标比较适合加入到相关考核体中:
  (1)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一是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企业某产品销售量/某产品市场年销售总量。该指标反映企业所经营的经营产品对市场的影响程度,市场占有率高意味着公司的较强,对企业的投资回报有较大影响。二是顾客满意度,该指标反映企业产品在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方面对消费者需求的满意程度。关注顾客满意度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2)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评价指标。一是产品合格率,该指标主要反映产品的生产质量。二是单位产品生产时间,完工速度等,该指标注重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三是新产品研究开发时间,该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的效率。
  (3)无形资产与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一是无形资产投资率,“无形资产投资率=年度无形资产投资总额÷年度息税前利润”。该指标反映投资于无形资产的资金占企业息税前利润程度,一般来说,无形资产投资能为企业提供较为稳定和超过一般水平的。二是人力资产投资率,“人力资产投资率=年度人力资产投资总额/年度息税前利润”。该指标反映企业在人力资产上的投资与年度收益的关系,企业的人力资产投资能够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
  (三)增加体现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   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也正是创新才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一个企业的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优势,主要取决于其技术创新及转化为生产的速度、力度和范围。因此,在考核体系中加入体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应该包括以下5个指标:(1)R&D投入比率。R&D投入比率=R&D经费/产品销售收入,该指标反映企业自主研发的投入强度,是企业最重要的创新投入指标。(2)专利拥有数,该指标反映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3)每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拥有授权发明专利数,该指标用来评估企业在平均专利数量产出的科研能力和成本效率。(4)专利申请的近三年年平均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5)全部销售收入中新产品收入比率,该指标反映新产品对企业销售的影响程度。
  (四)增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指标   由于国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指标属于定性指标,较复杂且易受人为因素影响,故难以定量衡量,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增强其可操作性,降低主观随意性。因而对国有企业所承担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社会责任做出的贡献,应该聘请专家组进行考评,并对各项定性考评的结果定量化,形成一个适合于企业的指标体系。对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考核主要应该至少包括有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其中最基本的主要包括有对雇员、顾客和股东的责任,主要包括保证员工的安全生产,就业机会平等和薪酬公平、注重员工福利;保护消费者权益,如企业由于产品问题对被损害利益的消费者的赔偿、为消除产品的负面作用而发生的费用等;维护股东权益,重视投资者关系等。二是对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有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和个人,赞助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或其他促进社会发展的公共、福利事业。三是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有生产经营环境的“三废”处理与排放;噪音、强光、辐射、粉尘等指标控制和达标和相关生产工艺的改良;绿色产品的研发、制造,环保原材料、元器件的采用;降低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朱火弟、宋奇成:《企业经营者综合绩效的评价》,《改革》2006年第3期。
[2]白成东:《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的建立及应用》,《企业活力》2006年第2期。
[3]刘昕:《当前国企绩效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人才瞭望》2003年第12期。
[4]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兼论中国企业业绩评价模式选择》,《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5]王鲁捷、钟磊:《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研究》,《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6]李寿生:《中国大型国企的业绩考核思路》,《新理财》2005年第12期。
[7]董冰霖:《〈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考核指标解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8]范珊梅:《浅谈业绩评价中的非财务指标》,《四川会计》2002年第7期。

责任编辑:admin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