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审计论文
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6 点击数:1519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财政经费投入逐步趋于稳定,经费筹措机制呈现多元化发展。引入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引导和支持高校注重内涵式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高校教育经费的守护者,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保证资金的合法、合规使 ...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财政经费投入逐步趋于稳定,经费筹措机制呈现多元化发展。引入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引导和支持高校注重内涵式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高校教育经费的守护者,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保证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更要监督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即将绩效审计的思想引入到高校教育经费的审计中来。

在教育经费中引入绩效审计是指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进行审计,高校内部的院系是使用教育经费的主要部门,是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主要审计对象。然而,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发展还不成熟,虽有学者对高校绩效审计进行了理论研究,但主要停留在高校整体层面,未将研究对象细化到教育经费的直接使用部门,也未对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建立专门的指标体系。本文引入绩效审计的思想,结合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特点,构建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一、绩效审计理论

“绩效”的界定借鉴了英国财政部的相关概念:“经济输入成本的降低程度;效率的产出对最低目标所做贡献的大小”。绩效审计也称为“3E”审计,即对资源利用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进行评价。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效果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从绩效审计的内涵来看,他的本质是一种审计目标,是一种评价经费使用状况的标准,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审计类型。从审计的范围来看,绩效审计涵盖了资金使用的全过程,既包括投入产出的效果性,也体现了资金使用过程的经济性和效率性。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要在保证资金使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进经济管理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产出效果。基于绩效审计的思想,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需对教育经费使用的整个过程进行绩效评价,高校院系作为教育经费使用的主要对象,是决定经费使用的关键主体,以其作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更具有针对性。

二、构建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依据与原则

(一)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1.政策依据

审计署在《“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构建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审计方法。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02号——绩效审计》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绩效审计的内容、审计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确定,并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这里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与绩效审计的“3E”本质相一致,这也是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

2.绩效审计内容

实践中,院系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教育经费往往具有多种使用途径,常用于多个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关的项目。虽然,经费的使用方式是多样的,但使用宗旨都是为院系、学校的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服务。鉴于教育经费使用的多元化特点,在对院系教育经费进行绩效审计时将教育经费作为一个整体,对该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和最终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据教育经费使用流程,具体将绩效审计的内容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经费投入阶段,主要包括三项审计内容①经费使用渠道的合规性,经费使用方式的可行性,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③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二是,经费使用阶段,主要包括三项内容①经费使用相关的内部制度设计是否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②对经费使用过程中的“三重一大”进行审计,③财务收支情况;三是,结果产出阶段,包括两项审计内容①对既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做出评价,②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四是,结果影响阶段,包括三项审计内容①评价产出结果对该院系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②产出结果对学校影响,院系目标是否与学校目标协调一致,③产出结果带来的社会效益。

3.绩效审计目标

绩效审计目标一般分为共性目标和特性目标,共性目标由绩效审计的本质决定的,是指围绕审计对象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这是所有绩效审计的共性特点,能够体现绩效审计的普遍性;特性目标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经费使用主体的职能和经费的性质来设定目标。在考虑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的绩效审计目标时,需要根据审计内容将共性目标进行细化,并将高校院系的教育职能和教育经费的特殊性融入其中,具体而言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的绩效审计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经费取得、管理、使用合法、合规;②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并得到有效执行;③经费使用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④有关重大经济决策的合法性;⑤经费的产出结果有效的实现了预计目标;⑥产出结果有利于院系自身及学校的长远发展,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要以绩效审计的本质为基础,结合高校院系的实际情况,紧扣审计内容,以审计目标为导向,力求做到指标体系的全面、科学、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使各指标之间能相互补充、相互制约。为此,在构建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的使用渠道多样,从经费投入到最终的结果产出需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确定指标体系时需涵盖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确保对经费的使用情况做出完整、全面的评价。而教育经费使用不同阶段的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又各有侧重,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突出重要的审计内容和关键的审计目标,使整个指标体系在做到全面、完整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从而更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2.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绩效审计需要占用审计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这就要求审计评价指标的建立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审计指标过粗,难以实现审计目标,会降低审计质量;审计指标过细,在实践中一方面会增加审计成本,另一方面则难以灵活应对实际中的各种变化。尤其是,目前高校的审计资源不足,在构建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更需要权衡成本与效益,构建适度的指标体系。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来说指标体系的构建都需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构建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也不例外。定量的指标主要是能从数量上直观反映审计对象的情况,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而实践中有些审计内容难以从数量上反映,需要审计人员进行定性的判断。特别是,高校的院系主要从事非经营性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教育经费的产出结果也是多元的,难以从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因而需要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三、构建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具体设想

(一)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本文构建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的具体思路是:从绩效审计的“3E”本质出发,结合高校院系使用教育经费的实际情况推导出绩效审计的内容,再根据绩效审计内容确定有针对性的审计目标,最后以绩效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为基础,依据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推导出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

按照绩效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分为三大类:财务预算类指标、过程控制类指标、产出效益类指标。财务预算类指标主要是对经费投入阶段的预算编制、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各项支出进行审计,评价预算编制和经费使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是否科学合理,体现合法、合规的审计目标;过程控制类指标主要是对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情况和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决策情况、执行效率进行审计,评价经费使用是否有效率,使用过程中的各项决策是否符合规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体现了经济性和效率性的审计目标;产出效益类指标是对经费使用的最后结果和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审计,评价既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和产出结果对院系自身、学校以及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体现效果性的审计目标。


图1 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二)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具体指标

按照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构建框架,将指标体系分为三级,一级指标是按照审计内容划分的审计类别,二级指标是在审计类别的基础上对审计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明确审计方向,三级指标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具体评价标准,本文构建的是一个层层深入的三级指标体系(表1)。

表1 高校院系绩效审计的具体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财务预算类指标
预算情况指标
①预算编制的合法指标性;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指标;

③预算执行指标:预算支出完成率、预算执行的有效性、预算执行的变动情况等。

财务收支指标
①经费使用范围合法性指标;②经费支出合理性指标;

③经费支出的结构指标:教育、科研、硬件设备等各项支出占总经费的比例;④财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指标。

项目计划指标
①经费使用计划的合法性、科学性指标;②经费投入项目相关手续的完整性指标;③产出目标设定的可操作性指标。



过程控制类指标
内部控制指标
①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指标;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指标;③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指标。

经济决策指标
①“三重一大”等决策是否经集体讨论;②经济管理决策程序合法、合规性指标;③重大经济管理决策的及时性、有效性指标。

资源利用指标
①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占用教师、行政人员的比重及学历、职级等结构性指标;占用师生比指标。

②财务资源利用率指标: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单个项目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教育经费的环比增长率指标。

③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设备仪器利用率指标;图书资料利用率指标;教室、办公用房利用率指标。



产出效益类指标
目标实现指标
①项目计划的完成率指标;②方案、建议、项目结果的有效性指标;

院系效益指标
①人才培养指标:毕业生就业增长率指标;生均占用教室、仪器、资源等指标;生均占各类职称教师指标。

②教学质量指标:师资队伍指标;教学条件及专业设施指标;教学管理指标;师德、教风指标。

③科研能力指标:科研经费增长率指标;学术成果指标(发表的论文数、级别、科研奖励等)。

学校效益指标
①项目成果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指标;②其他部门、学生的满意率。

社会效益指标
①社会认可度、知名度的影响指标;②项目成果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贡献情况。



在构建具体指标体系时,主要特点是建立有针对性的全过程评价标准,即在包涵高校整体层面通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重点针对高校院系自身的职能特点进行专项评价,避免指标体系泛化的缺点,使审计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有助于对教育经费整个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有针对性的绩效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在实际情况中,上述具体指标可以根据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有所侧重和增减。实践中,院系的教育经费可能用于多个子项目,有的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的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等。用于不同项目的教育经费,预算管理、过程控制和最终的成果产出都不同,进而绩效审计的重点、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都有区别。例如,对用于教育质量提高的经费,在进行绩效审计时,项目的产出效益主要体现在软件方面,主要对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对用于教学条件方面的教育经费,在进行绩效审计的项目产出效益评价时,主要侧重于教育相关的硬件设备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包括教学仪器、实验室设备、办公设备的更新、使用、维护等情况。

四、结论

高校院系教育经费的绩效审计是以高校内部的二级学院作为审计对象,审计内容涵盖教育经费使用的全过程,审计目标紧扣绩效审计的“3E”本质,审计指标体系以审计内容为基础,审计目标为导向,充分结合高校院系的职能特点。本研究将高校院系绩效审计的指标分为三类:财务预算类、过程控制类和产出效益类,指标体系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对教育经费相关的资料、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要求较高。

目前我国高校还未全面开展教育经费的绩效审计,本文通过构建院系教育经费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旨在为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思路,对于指标体系的具体运用,将通过下一步的实证研究来探索。

责任编辑:

  • 标签: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