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联系,树立为学生长期服务的理念。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保持联系。除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外,课外应采取各种方式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如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担任学生组织的顾问及参加学生俱乐都的活动;指定办公地点接待来访的学生;欢迎学生打电话、发电子邮件进行联系;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谈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就业提供咨询等。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种长期的行为。教师不仅要关心现在所教学生的专业和心理问题,更要注意对走出校门学生表现情况的跟踪调查,帮助其解决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鼓励他们勇于对工作中的难点进行深入研究,为其缩短大学毕业后与实际工作的适应期,早出成果,快速成长提供条件。
(二)会计教学内容要注意贴近当前实际,并具有前瞻性
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关系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未来适应与发展的能力,必须根据国家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并调整,根据会计职业的发展需求及时进行更新。
一是在教学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吐故纳新。由于会计行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相关,因此会计教材内容的更新往往跟不上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专业教师要教给学生不过时的东西,必须紧密联系当前实际,关注社会经济亮点,尽可能把会计理论和实务中新的进展和内容充实在课堂上并通过不断总结充实教材内容,更新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这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不断坚持学习,坚持研究,快速实现知识更新,及时把握会计学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其次,政府和学校应该关注高校会计教师的后续教育问题。高校会计教师是培养会计人才的人才,对其进行强制后续教育,更具有前瞻性。
二是努力探索专业和人文知识融合的教学,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会计理论专业性强,涉及较多的会计专业术语,文字艰涩难懂,学生在初学时往往提不起兴趣。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融合,有利于会计专业知识的通俗化和形象化,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会计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文学、艺术、自然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推荐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经济类报纸、杂志和比较通俗易懂的专业书籍,使学生通过阅读,拓展学习视野,丰富知识背景,启发其从心理、道德、科学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三是要引导学生“专”“博”结合。“专”是指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博”是指了解和通晓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用人单位不但要求员工在某个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还要求其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来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即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已由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教师在会计教学中,应淡化专业概念,督促学生在大量阅读本专业、本学科文献资料的同时,引导其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并通过开讲座、案例训练、项目合作研究等方式教会学生将本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四是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纷纷确立全球化发展战略,会计正在实现全球化趋同,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教师要在把握国际会计发展最新动态的同时,引导学生在重视外语学习基础上,加强对国际文化和国际会计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适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对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不断提高的挑战,高校会计教学应在重视理念更新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方法和模式上的创新。
一是在会计教学中要关注环境与过程。教师在会计教学中要注意会计与相关环境之间的联系,化结果的教学为过程教学,使学生将学到的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会计是一门实务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与环境高度相关。然而我国高校目前所使用会计教材,偏重于结果的理论阐述多,对企业环境和与之相关的过程却较少涉及。教师在会计教学中如果就理论讲理论,学生特别是初学会计的学生很难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会计教学中把相关知识还原到企业环境中,并将来龙去脉(过程)介绍清楚。教师在会计教学中只有善于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